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(例:UC浏览器、QQ浏览器)
精彩阅读如春小说网

第651章 一体化大讨论

王熙媛上任的第三天,秦怀明主持召开了班子扩大会,14名班子成员和4名调研员,以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、各社区书记,群策群力,共同商讨接下来龙翔发展的目标定位,也算是一个务虚会。

会上,王熙媛发言的时候,提到了一个内幕消息:一年多前,新安上报的关内外一体化方案获得了上京的批准,经济特区的范围将扩大到全市。

由于新安拥有地方立法权,多年来在政策、规划、发展等方面都面临“一市两法”

区别对待的尴尬局面。

如今一体化终于正式被提上了日程。

这意味着,未来新安的城市规划、产业布局、产业结构调整都将得到协调发展,同时加强特*区与港*澳的合作发展。

王熙媛据此提出了龙翔要利用区位、交通优势,抢抓一体化机遇。

如果市里的政策、规划、资金向关外倾斜,那么龙翔的基础设施欠缺、市容保洁标准低等难题都会得到缓解。

在此基础上,经过将近一天的深入研讨,秦怀明提出了自己的执政思路:抢抓一体化机遇,构建“两园三廊四城”

新格局,打造产业龙翔、文创龙翔、乐活龙翔。

两园指的是华兴产业园和红桥产业园,后者主要是电子、智能、软件等企业;三廊指的是新安东站连通市区的综合消费走廊,大运主场馆沿着遇龙湖的一条绿色健康走廊,木棉油画村与玉石水晶村连接而成的文化产业走廊;四城指的是大运中心的体育城,文创小镇里的民国风影视城,粉岗社区万象品牌的美食城,华强城的游乐城。

秦怀明强调这只是抛砖引玉,大家可以多提意见,下来也会请专家进行论证和研究,五月份会把龙翔未来发展的思路和规划目标定下来。

大家都觉得秦怀明的提法已经比较成熟了,王熙媛却觉得这种思路是典型的闭门造车,每一个产业每一种业态怎么发展,要结合国内外大势的,尤其是省里和市里的工作理念和方向。

当然她只是心里想,没有说出来。

第二天,区里突然通知各街道书记、主任到区府开会,会议主题是特区一体化大讨论。

上车前,秦怀明和王熙媛在一楼门廊下遇见了,后者笑得很美,亲切打招呼:“书记,你真厉害,猜到区里要开会讨论,所以提前筹备。”

“我估计你也会被点名,想好讲什么了吗?”

“你讲规划目标,我多呼吁一体化多在龙翔搞试点,我们龙翔有突出的区位优势,区里应该多在政策、财政上倾斜。”

“可以。”

当秦怀明和王熙媛一起走进会场时,很多人的目光不由地落在了两人身上。

龙翔的这两位领导实在是绝配,秦怀明高大帅气、儒雅俊朗,而王熙媛堪称龙田有史以来最漂亮的正处级干部,令人艳羡不已。

街道书记被安排坐在最前排,办事处主任则坐在各职能局后面。

会议开始了。

茅飞宇亲自主持,先介绍了二线关的弊端、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。

新安最初只是个小渔村,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大Tao港的局面,设置了经济特区,但一开始只设置了香山、南湖、深湾、临港四个区为特区,其他区域不是特区,所以,像龙田、宝山的人把去市内四区叫进城,龙田大道上的路牌往东走,指示的是新安市三个字。

特*区与非特*区之间建设有关口,俗称二线关。

关口有武警把守。

过去,关外的人要进二线关内办事,都必须开边*防证,否则进不了关。

这不仅给外地人带来麻烦,也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,关外街道的市民被另眼看待,矮人一等。

与此同时,关内关外的各种建设发展有着天壤之别,关内是国际一流城市,关外是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,关键是关内拿着关外贡献的税收集中发展关内各区,关外各区得到的却是歧视政策,社会环境、治安水平等都处于低端。

这种割裂感严重影响了特区的发展和形象,社会各界纷纷指责,痛斥其危害,但二线关始终没有解除。

如今物理隔离措施已经逐步取消,即不用检查边防证或者身份证了,但政策并没有及时调整,关内关外区分的历史影响和惯性还在。

会场主席台上,茅飞宇坐在最中间,认真听着各职能局一把手的发言,不时打断其发言,询问和讨论。

秦怀明静静听着大家的发言,脑袋里飞快地想着龙翔街道的应对之策,并在笔记本上罗列了几条大纲。

这种依次发言或者点名发言的场合,是展示个人口才和思想理论水平的好机会,所以,大家都绞尽脑汁争取出奇制胜。

因为这次通知很突然,很多人都来不及准备,没有组织写作班子撰写,只能临场发挥。

如今,社会各界对领导讲话念稿子的现象颇有非议,尽管如此,普遍对着稿子念的现象并没有改变。

根本原因在于,领导手里有稿,心里有底;有的领导无论什么场合、多小的会议,都要念稿子,可谓离了稿子寸步难行。

相邻小说
离婚1950[重生]  每天都在求分手  重活1979  从七星连珠开始  来路是归途  白月光替身她不当了  我在古早虐文里当沙雕  新欢旧爱  青山深处有人家  抗日之暴力军团  退役宫女的居家生活  伞匠娘子的水乡生活  泥洹夜巡  春时恰恰归  重生之网红教父  多此一女  横扫  农家恶妇  我靠撒糖拯救演技[娱乐圈]  小乙种田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