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(例:UC浏览器、QQ浏览器)
精彩阅读如春小说网

第43章

荆襄位于今湖北、河南、陕西和四川诸省交界地区,大致以郧阳(今湖北郧县)为中心,西起终南山东端,南到荆山,东北至伏牛山,东南到桐柏山、大别山。

这里崇山峻岭绵延不绝,老林密菁郁郁苍苍,汉水及其支流蜿蜒流淌,贯穿于青山绿水之间。

荆襄地区虽然多山,但土地肥沃,成为了饱受战乱和饥荒之苦者的世外桃源。

许多穷困潦倒的农民,纷纷从其他地方逃到这里,以摆脱在原籍地赋役的束缚。

这些背井离乡的农民数量大,流动性强,又缺乏基本的谋生手段和条件,动辄酿成社会动乱。

特别是他们屯聚山林之后,&ldo;天高皇帝远&rdo;,往往桀骜不驯,较易萌生揭竿而起的念头。

早在元代末年,南琐、北琐红巾起义军就曾以襄阳一带为根据地。

后来,朱元璋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,命令大将邓愈率军加以围剿。

结果是将当地人全部迁出,并把此处当做封禁地带,禁止流民的再度进入。

及至明朝创建,政府设立了襄阳卫和襄阳护卫等机构,让戍守于此的士兵开垦荒地。

不过,这些集中屯驻的两卫士兵及其家属人数极少,加起来也不过三四万人,故而在明初的荆襄一带,绝大部分地区人烟稀少,土著几乎绝迹。

虽然明朝统治者将荆襄山区作为封禁地带,禁止农民的进入,但由于当地大量的空闲荒地,使它成为流民屯聚开垦的理想场所。

这里,不仅有荒田可供开垦,而且还有取之不竭的林业、矿产资源。

再加上遁迹于此又可以逃避赋税和徭役,既不当差,又不纳粮,较之其他地区俨然成为一方乐土,故而吸引了许多从耕地上游离出来的农民纷至沓来。

特别是在灾荒年份,他们更是呼朋引类地进入这一封建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带,寻找谋生的机会。

从史籍上看,永乐时期就已有流民潜入了荆襄地区。

及至宣德年间,进入这一地区的流民数量急剧增加。

他们来自全国农业经济较为发达、地狭人稠的地区,荆襄地区为之提供了大片可开垦的处女地。

由于聚集的人数愈来愈多,逐渐引起了明朝政府的重视。

为了处置这批流民,正统元年(1436年),户部决定在这里查验丁口,允许流民入籍,并拨予绝户荒田,让他们耕种及纳粮当差。

这实际上承认了流民进入荆襄地区的合法性,使得先前对荆襄山区的封禁,成了一纸空文。

不过,当时正值明代社会政治、经济的一个转折时期,一方面,各地的土地兼并恶性发展,明初以来以自耕农为主的传统经济格局已被打破。

另一方面,国家的政治控制力也有所下降,不少农民极欲摆脱户籍的束缚。

譬如,江南各府县百姓听说逃户可以随处附籍,就乘机仿效:军、匠、灶等户,亦纷纷外徙报请民籍。

这些都引起了统治阶层的忧虑和不安。

有人提议,让各地巡抚查勘逃户附籍者,规定每十丁中至少必须抽出五丁,让他们返回原籍承办粮差。

当时,荆襄山区是最大的一个流民聚集区,破产的农民纷至沓来,流民骤增至一百五十余万。

他们屯聚山林,被官府视作心腹之患。

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,天顺八年(1464年),明朝政府特设湖广布政司参议一员,专门管理荆州、襄阳和南阳三府的流民事务。

当时政府制定的政策出发点,基本上是殚思竭虑地阻挠流民入山,并筹划对流民加以弹压,甚至不惜诉诸武力将他们尽数驱回原籍。

这使得荆襄地区原本就相当紧张的形势更趋严峻,终于酿成了气势宏大的荆襄流民起义。

起义领袖之一刘通,河南西华(今县)人。

相邻小说
在梵高的星空下  五师妹  第七重解答  盲村隐锁  老公是植物人  魔王的绝地求生  和亲公主[GL]  一念执着  穿书后巨佬被我威胁了  金主顺毛守则(娱乐圈)  嫁给仙侠文中的残暴反派  向日倾  亡朝不过如此  七零之咸鱼养娃  淡淡的距离  野尘埃  二探黄金镇  [韩娱同人]韩娱之别买锅了  医心索爱:致命总裁小娇妻  姣童言兮